在政府推廣會展產業4年計畫下,第一屆「會展人才認證考試」於10月底登場,而南港展覽館也將於明年3月啟用,軟硬體同步到位,可望使台灣的會展產業向前邁進一大步。
撰文 / 陳鈺婷
隨著國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,服務業已成為經濟成長的核心產業,其中,會議展覽產業(MICE,Meeting、Incentive、Conference、Exhibition)因具有「高附加價值」、「高成長潛力」、「高創新效益」,且創造的就業機會大、產業關聯大,因此被行政院列入12項重要新興服務產業。
會展產業「外部經濟效益」驚人
經濟部國貿局副局長徐純芳以有力的數據,說明會議展覽產業的發展潛力,「若一個觀光客可以帶來1塊錢的消費力,則會議展覽產業可帶來8塊錢的『外部經濟效應』。」
會議展覽產業的經濟效益,不僅止於會議展覽本身,周圍相關產業也都會受惠。在外地參加會議,除了開會,還有各種「吃喝玩樂」的活動,周邊的餐飲、觀光、飯店、交通等規劃都很重要。
明年3月,南港展覽館正式啟用後,國內的會展場地擴增一倍,行政院日前宣布將編列222億元,建設會展產業的硬體設備,包括將在南北兩地興建新展館,並且編列5億8500萬元於行銷工作上。
軟體部分,徐純芳表示,希望以「產業聚落」方式,加強會展業者的整合。另外在人才培育方面,也有重大突破,今年10月底,由外貿協會舉辦第一屆的會議展覽服務業人才認證考試。
會展產業的未來在亞洲
來自德國的國際展覽業協會(UFI)會長Jochen Witt,9月底在台北舉行的「亞洲會展產業領袖論壇」中指出,「MICE產業的發展,絕對是跟著市場跑的,」而「MICE產業的動力,來自經濟成長。」
每年全球展覽超過3萬個,按照規模等級來區分,第一級是全世界買家非來不可的超大型展覽;第二級為鄰近國家買家因地利之便前來參觀的區域性展覽;第三級為吸引本國買家的國內型展覽。
這幾年,第二級區域型的展覽被嚴重擠壓,原因在於第一級展覽的「集客力」,以及第三級展覽的數量增加。
Witt分析,雖然會展產業起自歐洲,但歐洲市場已呈飽和狀態,迫使會展產業向外尋找機會,而亞洲新興市場就是首選目標。他強調,亞洲無疑是會展產業成長幅度最大的地區,其中又以中國的成長最快。
根據研究統計,台灣的會展空間容納量,占亞洲第八位,但出租空間的排名為亞洲第六位;Witt表示,「顯見台灣確實需求更高的會展空間,很有發展潛力。」
培養會展人才
刻不容緩
廣義而言,「會展人才」不是只有籌辦會議和展覽的人才,還包括開會之外各種「吃喝玩樂」活動。因此,會展人才的認證考試,也開放給觀光、餐飲、旅館、媒體、公關、會場布置、導遊等從業人員報考。
外貿協會培訓中心主任陳谷海表示,會展產業是實務導向的行業,傳統會展產業人才培育以「師徒制」為主,土法煉鋼,缺乏專業訓練。
陳谷海表示,產業升級的同時,必須同步提升從業人員素質;通過認證取得證書,有助於強化專業競爭力,增加工作機會,拓展業界人脈。
這項考試為「證書制」,而非「證照制」,認證程序包括資格審查、考試、發展證書等三階段;為鼓勵證書持有者終身學習,證書採更新回流制,3年期滿後必須再更新。
國際化程度猶待加強
台灣會展產業發展20餘年,陳谷海表示,日本、新加坡、香港等國,因服務業發展早,會展產業較台灣來得成熟;但和其他亞洲國家相比,台灣會展產業還是具有一定水準。
會展產業的相關從業人員,不在少數;現在的問題不是沒有人,而是人才是否夠合格(qualified)?
陳谷海坦言,國內會展人才的「國際化」還有待加強,這也是台灣發展會展產業的隱憂。雖然目前的認證考試由經濟部商業司主辦,但他表示,未來希望能加強與國際認證制度的接軌,並鼓勵國內專業人士取得國際性會展專業認證,讓優秀的台灣人才真正走向國際。
全文轉貼自Career:http://media.career.com.tw/hot/hot_main.asp?CA_NO=379p032&INO=167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